边工作边考研是怎样一种经历?

#感悟 前几天让学弟帮忙转发,可能有一些母校的同学看到,稍微完善一下。 22年考研已经进入10月,有的同学在冲刺,有的同学已经准备放弃了,无论你在哪个阶段,希望你能看一下这个答案。也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看到这个答案的大概都是已经毕业的同学,也就已经经历过求学还是工作的抉择,也体验过工作之后在生活节奏和身边环境的变化了。这里面大概有这么几类: 应届的同学,可能没有签到特别理想的工作; 一心想要求学的,无论是出国还是读研,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考上或者出国; 被社会毒打过了,可能想考研换方向,或者回炉提升学历进体制内; 身边的同学有读研的有还在考的,自己也很羡慕或者不服气,所以继续考的。 你看下自己是不是在这里面。但是无论你以哪种理由,你都要找到自己的支撑点。说服自己为什么考研。下面我的一些方法可能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你花时间去看?因为我自己是工作多年之后考到上海交大,在考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下原则和方法,同样也用这些方法帮助一位学妹370+考上上海理工大学,一位学弟380+考上上海师范大学。 下面就是我的一下经历(欢迎加V交流:314383107)

0. 太长不看版

我把内容整理了一下,分成这几个部分:(可能一次写不完) 为什么要考研?找到自己的支点。 进度怎么安排,没有时间怎么办? 进到考场,准备复试的一些注意事项 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是我呢? 为了避免文章太长,我先简单说一下,适合的同学继续看下去,不适合的同学也没必要浪费时间了。 我本科毕业之后在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了4年,后来想要换一个工作和生活环境,选择了考研这条路。但是由于决定考研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确定了一个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专业。 在备考过程中深知自己时间不够用,我快速用真题评估了自己在各科的真实水平,确定主攻提分比较快的专业课和英语,尽力让每一天的复习效果最大化。考试前我发现自己,仍然有一些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为了维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果断放弃了它们。 后来,得到初试录取的消息之后,我开始好好准备复试,通过搜集真题、联系之前考过的同学等方法搞清楚复试的流程,精心准备了1个多月,终于上岸。复试那天天气很好,从陈瑞球楼出来时,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感到非常的平静,因为我知道无论是否录取,我都对得起自己

1. 为什么是考研要?找到自己的支点。

我为什么要考研?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我的研究生导师,还有我现在公司的主管。这个几乎是每一位工作之后考研的同学避不开的问题。 为什么考研?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发现有人是因为高考失利去了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大学;有的是工作找的不满意;有的是生活突然有了大的变动;有人是毕业的时候考过一次没能考上,几年之后想在试一下。也就是说:大家都想要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我也差不多,我在上海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已经工作了4年,当年七月份述职的时候,我老板给我画饼,说再等个小半年,我就能从设计师升到高级设计师,薪资可能涨个20%。听起来也的确不错。不过我还是有点不踏实。那时候我住在长宁区娄山关路,有天晚上下班回来,在地铁口的镇江锅盖面吃面,点了瓶啤酒。隔壁桌有两位兄弟应该是要回老家了,在吃散伙饭。言语之间讲到在上海干了七八年,每天抠抠搜搜不敢吃喝,到年底也就剩下个几万块钱,不如在老家的朋友们攒得多,索性回去。听他们聊天,我看了看自己眼前这碗17块钱的大肉面和3块钱的半瓶啤酒,心理很不是滋味。 这个时候其实我已经知道了,我不甘心。我不确定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肯定是不对的。我觉着我的生活可以更好,我觉着我的工作可以跟现在不一样。这种想法就像一粒种子,一旦种下去,它会生根、发芽、慢慢地长大。人是不能骗自己的,你不能假装看不到,总有一天我不得不要直面它。 先报上再说 这颗种子从七月份开始就长起来了,但是当时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主要的阻碍是,我已经工作了4年,26了。去读两年的研究生,真的适合我吗? 所以,我最开始选择的是换行业,选择的方向是开发和体验设计,选择开发是冲着工资去的,选择UI设计是跟我当时从事的空间设计在技能上是相通的。最开始报名了优达学城的前端开发课程,很快成为第一批拿到纳米学位的学员,并成功拿到一份开发岗offer,但是,offer跟我当时的工资比起来是降了一点,所以没去。现在想来真的是我自己太注重眼前利益了,因小失大。我有一位同学跟我同时期准备的,也是一家小公司的offer,现在已经在一家企业做到资深工程师,年薪大概40+万。虽然在行业内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转行的同学已经很好了。当然,转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根据自己和身边人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可以看这个帖子。 确定不转码之后,我当时还没有拿定主意是要做体验设计还是继续做空间设计,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10月份。我记得是在一个周六,当时我在长宁图书馆的二楼,坐在窗边的一个座位上,不知道什么群弹出 一条消息:正式报名开始了!我打开那个公告看了一下,心想:反正我要学体验设计,那我为什么不一边学一边拿个学位呢?于是我就报了名,根据自己一直以来的学渣表现,选了一所跟自己本科学校实力相当的学校。然后还心怀得意地认为自己这个决策简直是一举两得。 “你读研是为了逃避工作吗?” 报名之后,我有大概一个星期时间在整理相关的资料。在这期间,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表妹,不小心说出来这个事儿。我本意是不想告诉我身边的朋友自己在考研,因为自己也没啥把握。我表妹听到后跟我说:“哥,你想读研是为了逃避工作吗?”我愣了一下:对啊,不甘心可能只是我的借口,不满意是因为我无法在现在的环境中表现更好。那这样的话,考研不也只是个逃避的理由吗? 我妹当时问我的这个问题像当头棒喝一样叫醒我了。那天下班之后,我自己找了个会议室呆着,好好反思了一下:如果这(考研)是我想要的,那我为什么不去认真准备,好好考试呢?如果只是我转行路上顺带的,那我好好准备笔试,好好准备面试不行吗? 不,我并不想要换一个工作。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读研其实是想要去证明自己,想要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因为在这个城市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自己所拥有的标签和所选的路定义的。比如为什么复旦同济的本科同学可以落户,而在兢兢业业工作了10年的同事还要排队;为什么拼多多给应届生开到40万的offer,而很多小公司工作5年的靠谱开发一年到头拿十几万。 对的,这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一条更好的赛道。从我自身的特质,以及积蓄等外部条件,读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之前自鸣得意选的那所学校能给我更好的选择吗? 择校:Jolie is good, but she is not Rachel. 显然并不能,于是我赶紧着手去换学校。然而以我本科学校(掉尾985,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个对吧)的水准,我很自然的想江大或者东南这样的强势211或者985已经是我的极限了(江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设计在业内非常有名)。于是我把自己的注意力锁定在这两所学校。经过比较发现,江大更加适合我这个理论不那么扎实,但是逻辑分析和审美在线的人。 当时我八九不离十的认为自己要跑去无锡考试了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试一下上海的学校呢?我几乎本能的认为上海的这几所学校我几乎是不可能进去的,但是还是想办法去搜集了一下资料。找到的主要是交大和同济两所学校的设计专业。而网上的帖子对我自己来说其实参考价值并不是太大。我主要找了他们历年的真题看了一下。交大的跟江南大学的题型很像,都没有对设计理论和设计史有太多的要求,而同济要专门考设计史。所以毫无疑问,我的选择剩下了交大和江南大学。做决定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本能地认为自己考不上交大?因为它真的很难考还是我觉着自己不配? 为什么有难度?是因为考的人太多,还是外校录取的少?是试题太难,还是我对自己没信心? 拿到毕业证重要还是竞争力和赛道更重要? 我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最后,我选择选择了交大,因为我发现,按照这几个问题的维度来看,江大的逐年上升的报录比和对于本校学生的保护造成它的考试难度反而大于交大。所以,在冷静思考之后,这条看起来难的路其实是更加轻松的一条路。详细择校标准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帖子。 也许,这就是报名晚的好处。一些非常重要的决策,因为有DDL,反而更容易做。 2. 进度怎么安排,时间不够怎么办? 从正式报名,到买的教材全部到位花了大概一个星期。这个时候大概只剩下45天时间了,这段时间里,白天上班晚上备考,只有在考试前那一个周五请假了一天。所以我整个的准备时间换算成全天准备的话大概是25天左右。所以,很明显时间不够。 我的时间不够用了,怎么办!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辞职去准备考试。我有一个这样的习惯:当我不确定一件事情的可行性的时候,我会用最小的成本去验证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精益创业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思想。)在这里:首先,辞职是一个我不愿意付出的成本;其次,我认为考研并不是我的终点,我仍然需要面对工作和学习一起处理的情况;还有,我当时手上的项目都在稳定期,如果没有新项目进来的情况下,我是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进度的。 但是问题总要解决,我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两块:一个是专有时间,大块用来整体思考和学习的时间,用来做政治主观题和英语阅读和作文、以及专业课复习;另一个是零碎时间,主要用来学习英语和政治主观题。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工作,为了保证复习时间,做了下面三件事: 一、提前安排我的工作,集中搞定事务 除了不得不参加的项目沟通会,我把自己日常的工作都安排在早上,然后提前1个小时到公司,把今天要发的邮件都发出去,要安排的会排上。然后上午的四个小时把今天不得不准备的资料和要画的图处理掉。这四个小时时间内我基本上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有我的这种自由度的,但是相信其他同学也能找到合理的规划时间,因为从我的观察来看,很多同学一天的工作都可以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 在这期间我的领导一度想让我接一个新的竞赛项目,被我强硬地拒绝了。虽然她说也就三五天的工作量,但是有些活儿碰都不能碰,碰了就黏上你了。后来看起来,的确接过去的那位同事至少扎进去了一个月才出来。 二、调整工作节奏,保证休息时间 我还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中午先休息半小时,然后再自己去吃饭。因为我发现跟同事去吃饭花费的时间是我自己去吃的3-4倍。下午花3个小时处理一下要收尾的事情、受到的反馈信息,或者参加一些一定要参加的会议。然后下午我会专门花1个小时去看专业课,最开始采用的方法,相信很多人也用过,呆在厕所或者小会议室。后来发现我们顶楼有一个小的咖啡厅,下午3点钟左右那边刚好没什么人。我就在没有会议的时候跑到那里去看资料。一开始还遮遮掩掩的拿着手机在那边看,后来直接带电脑过去,点一杯咖啡,反而能够更加安心的呆一会儿。 下午六点半我会避开所有的会,先休息半小时再吃饭。这样下来,晚上就好像从7点钟开始,又多出来了5个小时。七点半之后,一开始我就早早回去,然后到家开始学,后来发现路上这将近一个小时非常耗精力,回去之后完全没有力气专心复习。所以后来我就直接占一个小会议室或者到楼上咖啡厅去搞(现在好像有专门的考研自习室,我也没试过,但是当时有的话,我一定回去试一下)。这忙完今天晚上的任务,我好几次都赶10:30的车回去,到家大概就11点20了,然后洗个澡,再看一会儿资料。 三、周末锻炼身体、做实战演练 周末的时候我会跑步半小时去长宁图书馆,晚上六点钟再跑回来就当自己一周的运动量了。上午我会演练英语,下午是政治大题和专业课一真题,回来之后在门口的镇江面馆吃一份大肉面,然后再上去干三个小时。训练的时候是完整的控制时间写完。写完之后自己再批改自己的试卷然后按照情况给分。刚开始是两天能够完整的做完一整套,最后的两个周末一天就可以搞一套完整的流程下来。其实这几次演练下来我就想参加了几次的研究生考试。 按照这个节奏,算下来,其实我每天的时间中: 专有时间:下午1h+晚上3.5h 一共是4.5个小时 零星时间:下午1h左右 周内每天6h,周末11h,一个星期有52h的复习时间。实话说,即使是全力准备考试的同学也没有几个能够达到这个强度的。当时辅导我妹妹的时候,就发现她每天上午过去10:30学1h中午了,会宿舍休息一会儿,下午2:00再去自习室学习4h,到下午6点钟又回一趟宿舍,晚上最多能够学习2h。每天大概7h,一周算下来其实也才49h。所以其实看起来我更加困难,但是实际上我的复习时间是得到了保证的。 以终为始,饭要一口口吃 考研资料中最主要的是什么?真题!真题!真题!相信很多同学都清楚真题很重要,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复习安排中体现出来。我看到很多同学到10月份还在背政治红宝书或者英语economics,我都替他们着急,因为照这方式,他大概率是考不上的。 未完,大概率这周我会补上剩下的内容。仍然先把提纲列上来。 不够,可是吃一口是一口,不吃就没有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复习最高效呢?有方法吗?这个方法适合我吗? 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做对了:冷静分析,抓大放小,吃一口就要有一口的价值 做错了:只选自己擅长的,差点栽在政治上 我的分数 我的专业课两个130+,英语78,政治只有60 英语、政治 记单词一天50个?不是,我400个。《17天搞定GRE单词》 最好的复习资料是真题;那些做了八遍的人真的只是重新答了八遍吗? 专业课一、二 最好的复习资料是真题,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老师们给分是有标准的,我要一个可以覆盖所有得分点的框架。 数学 没考数学。啦啦啦~ 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是我呢? 大概是12月中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有可能考上的。在自我模拟考试中,我的英语能够稳定在75分以上,政治能够稳定在70分,相信考研的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不错的分数了。而我之前预期的 考研不是终点 这是个过程 祝大家都找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