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打造自己

#感悟 (小镇错题本的碎碎念) 写在前面:十年过去,有时我在网上会看的我们学校的一些照片,心中已经没有波动。 直到有一天,我同学发来了同样的照片,不同的是,这些照片上有我们。 我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水一样涌出来。 这几天,陆续收到了几位非常优秀的学弟学妹的问题,还都比较集中在这三个方面:考研和工作;如何选择自己从事的行业;如何突破自我限制。对于这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说一下,我找时间整理出来。 更新日期 2022-09-242022-09-19 2022/06/30(没有更完,下面是目录,有感兴趣的模块可以留言,欢迎转发)
目录 1.我的背景简介 小镇做题家来到西农 幼稚地选择第一份工作 985重要吗?在绝对实力面前985没有任何意义! 工作多年为什么想考研? 大龄研究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 ,应不应该? 对自己不客观的评价 2. 大学给了我什么? 我那短暂而平静的大学 我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 建议 | 要不要报考我们学校? 建议 | 拿到牌的同学该如何打牌? 3. 工作好几年为什么还要去读研? 遇到的人 | 不是你不好,可能是环境不好。 遇到的人 | 不要把你的人生活得太难 遇到的人 | 非常努力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转行之路,为什么我选择读研? 你不知道的差距? 我们还能有优势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vs诚朴勇毅) (以上已更新) 4.转行互联网,做对了吗? 到钱多的地方去(阿里和字节 vs 小公司) 在阿里学到了什么?为什么离开? 5. 一点不成熟的小想法 寒门再难出贵子 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做一个成年人,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环境 珍惜值得珍惜的 欢迎转发~ 有同学想要内推上海的几家互联网公司(b站阿里字节喜马拼多多等)可以加我QQ 314383107. 1.小镇做题家来到西农 简单说,我来自一个小地方,08-12在西农读书,在西安工作了1年后去了上海,在Gensler工作了3年,然后去读研,毕业后去了阿里,现在刚从阿里离职。 为啥我的同学有这么多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 我是河南的,08年来到大学,我大学最好的朋友是甘肃的。我的经历至少在来自中西部的一些省份是有代表意义的。包括不限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甘肃、陕西、四川。 我当时考了全省排名大概1.5万/100万,查了一下现在的学校录取的全省最低大概是2.7万,跟我们但是的情况应该差不太多,很多人来学校之前可能对这个坐落在杨凌小城的学校并不是特别了解。有可能是把它作为985的一个保底学校。 作为一个小地方来的人,西农满足了我对一个大学的大部分的想法。我对学校的新鲜度大概持续了半年时间。 有一个有意思的统计,咱们学校有很大比例的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的同学,拿我们大学宿舍举例,有1个来自甘肃农村,2个来自河南农村/小县城,1个来自云南农村,1个来自陕西小县城,1个来自浙江地级市。有机会你可以统计一下自己身边的同学,看是不是这个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原因直到我后来读研才意识到,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注意到的话可以留言。 题外话:对于学校的感情可以用2个问题来表述:第一个:西农好吗?当然好,她是我的母校,我会在别人面前捍卫她。第二个:如果你问我,如果重来我会再选择这个学校吗?实话说,我不知道。 幼稚地选择第一份工作 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建筑行业,当时选择留在西安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有2个原因: 1是当时留在西安的同学还挺多的,约饭更容易; 2是当时找了一份实习在西安,工作氛围还不错。 现在看来,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上极其糟糕的一次选择。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这个眼光和心力。 进入建筑行业之后,我当时已经意识到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当时为什么没有跳出去呢?有三个原因:没有勇气和能力;心存侥幸;思维和认知不足。不过好在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足够努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不幸)。所以在本行业做的也还不错,在西安的一年,我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一个不错的提升。得以让我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西安那两年工资真的低,现在可能好一点,但当时我的确很难存下钱。在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马上决定要换个城市,当时考虑了北京和上海。但是一下子又没有勇气去就在南京过渡了几个月。现在看来这几个月完全没有必要。当时直接来上海会更好。 来到上海之后,我在一家小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就进到了Gensler,一家不错的国际建筑设计龙头企业,做了上海三座最有名的建筑中的一个。也很有幸能够在这家公司工作,让我有了更高的视野,认识了来自全球不同地方的设计师,接触到更科学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天赋的不足以及从微观上感知到行业的变化。 题外话:再说一个关于做决定的对错和做决定后是否后悔,有的人说类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一步都是值得的。”之类的话,我其实是不信的,我觉着这是他们在安慰自己,给自己的错误决定找借口。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可以改,不能说自己没错。 985重要吗? 多说一个关于985,在知乎和抖音有很多人在黑我们学校,说我们和东北大学和湖大并称985吊车尾。这个事儿,我们该怎么看?其实很简单,就实事求是。 质疑本身不会影响到我们。但是如果你出去面试,有的HR提到这个学校说不会是二本吧。这种事情发生唯一的原因是这个HR不专业,而不是我们学校不行。大家碰到不要妄自菲薄。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差距,985除了在考研和申请学校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的title和标签都没有意义!!! 工作几年,为什么想考研? 其实不只是考研,我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尝试。 工作三年多,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有一些突破,当时尝试了几个方向。但是受限于自己的行为模式,真正落地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转行到互联网,一个是求学深造。比较幸运的是,两个都跑通了。转行方面,我自学了前端开发的技能,并拿到了一家初创公司的offer。求学上是拿到了上海交大录取通知书。当时选择求学的主要原因是心里还是有一个名校情结。这种心理,相信咱们学校的很多同学也都有。刚来的时候可能有不少人心里攒着一股劲,想要考到其他那几个学校,或者想要在学校做出点事情,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正是这种情结让我选择了继续读书。 实话说边工作边考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你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才是要有合适的方法。我之前在知乎上写了一个回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核心的观点只有这三个: 保证有效的复习时间; 我是过来考试的,我只要考试通过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学到了”,考过了就是学到了; 方法也重要,休息好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85596/answer/674695123 题外话:很多时候我们听别人说自己过去的经历,要么说的非常玄乎:我冥冥之中选择了这个工作/行业。要么说得非常有规划:我在30岁之前要做到xxx,然后我就要xxx。这些可能都不是真相,而是他们在事后对自己的一个总结或者包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的、小的决策,这些才是看出一个人的思维和格局。当然运气也很重要。 工作多年之后读研是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开始自己的大龄研究生生涯了,本来我对研究生的期待不是特别高,不巧我赶上了一位非常严厉的导师,他的理念就是既然来读书你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所以给我安排了超级多的项目和学习任务。不过也正是这个安排让我快速进入到学生的角色。 这两年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个人能力和项目经历上有提升,我从之前单一设计到后来的体验产品空间的综合设计都有体验; 在学术上也学到了不少,见到了很多行业大佬,甚至还跟泰斗Alan Cooper有合影; 当然给我最大的冲击的还是对于我过去生活经验、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冲击。这个也是最让我意难平的,在后续会专门说。 在我导师严格的要求下,两年多高强度的项目和学习让时间变得飞快。此刻的我被折腾得想要下一秒就离开校园。但是毕业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回到建筑行业还是转行互联网。 题外话:现在回头看之前当时来学校读书,其实也是多少有点非理性的判断。有时候也会希冀:如果我我没有来读书,而且去转行做了开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会怎样?可能也不一定比我现在差,但是毕竟没有回头路。拿到牌了,我就只能想办法打好它。 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应不应该? 是否需要转行这本不该是个问题,因为我要是回到建筑行业那就不用过来读书了。所以按道理我应该毫无顾忌的寻找新的机会。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变数出来。那就是我前同事出来创业,给我发了一个还不错的offer,薪资相比较之前提高了一倍,而且比我后来拿到的互联网的offer高不少的。 跟我导师聊了这件事。他问我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从你前同事那边离开,其他公司也会给你这么高的offer吗?我愣了一下,自问可能真的拿不到。我前同事是因为了解我,知道我能带来的贡献,所以愿意开这么多,但是其他公司呢?自此,我就专心的准备互联网公司的面试。实话说,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熬的。作为一个大龄硕士毕业生,在35岁就要优化的行业去谋的一份初级职位,对我和用人部门都是一个挑战。我需要拿出别的同学2倍的努力和3倍的态度去准备我的面试。 不过好在我准备得充分,运气还不错,而且也不怕被拒绝。最终进入到了阿里的一个创新业务部门。从这里开始了我转行的第一份工作。在阿里的成长非常快,让我知道了一个大型的项目是如何做的,让我知道如何在团队中保持竞争力,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找到并阐述自己的价值。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的经历,这些也导致了我之后的离职,不过整体来说,我觉着学到的远远大于我不好的体验。 脉脉上有人问,阿里的offer要不要去,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去。尤其是你没有大厂背景的时候,去了之后你能看到自己的成长,但是是不是要长期待下去就要看你自己跟这家公司是否真正合拍了。 题外话:最近我刚从阿里离开,跳槽到一家外企,薪资也超过了我前同事给我的offer。所以也不存在进了互联网反而更亏的情况了。 对自己的不客观的评价 把自己过去这几年的经历梳理一遍,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的命运是写好的,有的是别人写的,但大部分是自己写的。尝试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去看这样一个中年小伙子: 出身其实限制了很多我的发展,这些限制更多的是思维和固有认知的限制; 这些限制会在一些生活和工作的一些细节上看出来,会在和人相处中看出来,也会在一些人生重大决策中看出来。 努力是必须的,想要突破我现有的框架和层次,必须要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拼尽全力; 人生的重大决策的优先级是远大于努力的,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只会让自己的沉没成本更高; 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或认知是极难的,也是非常值得做的,我在下面也会多出提到这一点。 题外话:欢迎转发~ 有同学想要内推上海的几家互联网公司(b站阿里字节喜马拼多多等)可以加我QQ 314383107. 2.大学给了我什么? 我那短暂而平静的大学 写在前面:这么多年过去,有时我在网上看的学校大门的照片,心中好像已经没有波动。直到有一天,我同学发来了同样角度的照片,不同的是,照片上有我们。我的记忆就像开闸的水一样涌出来 前面说,我们学校满足了我对大学的大部分的期待。事实上我来到大学之前对大学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其实这种现象在来自小地方的同学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原因就是,在高考之前,一直被教育的是如何把分数考好,在人生的其他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严重不足。 所以,就像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刚到大学的时候突然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又觉着自己什么都能做。现实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能做自己习惯的动作,学习。(有同学可能选择的是去做各种活动。但其实也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做什么,刚好手边有这样的一件事儿,看起来还可以。)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年的时间。我把它称为新鲜的混沌期。 大概在第二年秋天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开始慢慢分化,我发现打篮球的一波,打游戏的一波,上自习的一波,出去做兼职的一波。。。而我好像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波,这让我感觉很不踏实。那段时间课不多,我就常驻图书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前面有一个大的喷泉。早上有很多人在读英语,中午的时候蚊子比较多,没什么人,倒是经常有几条狗在那边呆着。其中有一条狗是地包天,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实际上特别亲人,有一次我在草地上坐着,它就过来蹭我。还敞口肚皮让我摸。而我就在这个图书馆,似乎找到了短暂的平静。这段时间,我把它称为平静的独处期。 大概是大三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基本上目标就明确了,想要保研的好好上课,想要考研的准备参加培训班,想要做赚钱的同学还在做兼职,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是不踏实,而是开始慌乱了。不像一致铆足劲学习的那几位同学,我的成绩不算出色,只是还可以,刚好能够保研,又去不了很好的学校。这个时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所以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而一晃就来到了秋招的时间,突然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被建筑院校毕业的同学虐得渣都不剩。这就好像是我在山上修炼我的八卦掌,天天感觉自己还不错,一下山发现大家打架用Q。最后,好不容易跟我哥们在西安的一个小公司拿到了一份微博薪水的工作。还好像得到机会一样。这段时间我是一个认清现实的震惊期和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慌乱期。 实习了几个月之后,回学校做毕业设计,这个时候,保研考研出国实习的同学基本上都确定了下来。大家最后在学校的几个月更加珍惜。那段时间,东门,小东门基本上每天都和同学一起喝酒聊天。过了那段短暂而快乐的时光之后,我们就被推着离开了学校。 我们班上,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如果你还没有毕业,至少有一个建议你要听,不要最后一个离开。 这就是在大学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跟我一样,懵懂地来到咱们学校,平静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然后又不知所措地被推出去。 题外话:有很多朋友的大学是非常精彩的,他们在大学完成了个人的蜕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会非常羡慕这样的同学,他们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一个对的节奏上,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但是我没有,像我这样的同学有很多, 同样,我不会安慰自己说,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现在回头看我仍然认为大学的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已经知道,原因不只是在我自己身上。 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吗 大学毕业,你问我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还是那句话,我不能骗自己说自己的大学过得很好。只能说我的大学,平静地过去了。大部分的同学在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活的时候,可能都是像我一样。没有精彩纷呈,没有肆意挥洒,但是我们也有快乐、有遗憾、有起起伏伏,但是更多的是,安安静静的度过了四年。 在几年之后我回想起大学四年,没有感激是不可能的,没有后悔和遗憾也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感激是,我们学校帮助我养成了一个踏实接地气的做事风格;最大的遗憾也是,这种风格让我过于追求个人努力,而忽略了外部环境和他人帮助的重要性。 学校提供给我了一个安静朴实的求学环境,同时也没有大城市这么多诱惑,让人浮躁。这让来自小地方的我感到很安全,我很感激。但同时也是没有大城市那么多机会,身边没有靠谱的人指导,导致我连自己的行业,以及我个人的定位都不能清楚的了解。也没有太多机会去尝试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都太过于强调个人的努力。而没有去看真正的市场需求是什么。说白了,没有视野和大局观。 题外话:我们班上的同学毕业之后的情况。我们班上28个人,大概有7个在西安,4个在上海,3个北京,3个广东,剩下的基本上是回到自己或者自己对象的老家。从事的行业也大不相同,在本专业或者专业相关的行业的有1/3,这部分同学整体而言收入都中规中矩,30岁的年龄拿着30岁的钱。有几位同学进了高校或者体制内,也没有发展特别出众的,不过旱涝保收。剩下的同学都是转行的,有的毕业就转行,还有我这样的折腾了几年还是转了。家庭和婚姻情况,也基本都买房,只有几位没有结婚了。 建议 | 要不要报考我们学校? 前面提到,我是来自农村的小伙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小镇做题家(或者农村错题本)。关于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呼,其实在四字弟弟事件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看这个链接 做题家的优势和劣势 日期上可以看出,比四字弟弟早了3个月。 我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能够给我建议的很少,我爸对于大学的认知甚至停留校区有多大,校园多好看的情况。不夸张的说,来到西农之前,我们甚至认为杨凌只是西安比较偏的一个区。 高考的分数不太高,可能有不少同学也是这样,认为自己没发挥好。不过后来想明白了,其实这就是我的真实水平。就是这样,我在自己水平有限,而且身边的家人朋友并不能给我太多的建议的情况下,凭着自己对于大学对于自己未来人生模糊的认知,来到了杨凌这个小城,来到了我的大学。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其实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步。所以: 对于马上要填报志愿的同学,建议看一下我在一位同学要不要报名东北大学问题的回答。可以帮你理一理思路。 题外话:家庭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比学校大得多。相信身边的人,但是也要明白他们的局限。 (这个可以找时间展开说一下) 建议 | 已经拿到牌的同学该如何打牌? 对于已经来到大学的同学,建议快速认清现实,衡量一下自己的优劣势,不设限的扩充边界,然后不计一切成本地提升自己。 快速认清现实:最大的一个现实是,你来到这个学校是因为你的条件不足以让你去更好的学校。无论是你考试的能力,还是家人朋友的帮你选择学校的眼界,都是既有的条件。 衡量自己的优劣势:高考之前我们可能只知道自己擅长文科还是理科,但是高考之后我们衡量的标准不在是智商这也单一维度了。大家既然能到一起,说明智商都差不多。大家比较的更多的是其他方面。 不设限的扩充边界:我们学校有一种氛围,就是不争。似乎踏踏实实的干事情就行了,凭本事打败你。这种思路是对的,但同时也导致我们习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事情。比如在大学我就学习,考试,考证。偶尔参加一下学生工作,这就行了。但其实不是的,你说的这个只是更自由的中学。我们在大学完成对自我的探索或者对社会的认知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人说我没有时间,但实际上,你真正准备考试考级的有效时间又有多少呢? 不计成本的提升自己:为什么要强调不计成本的提高自己?因为这个时候的成本可能只是未来你一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份一本万利的生意。 题外话:环境!环境!环境!最大的障碍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所处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寻找更好的环境。这是物理环境,又不仅仅是物理环境。 3.工作之后读研是一种什么体验? 进入建筑行业的体验,为什么工作四年之后要换行? 前面提到过,我先在西安做室内设计,做了小一年,然后到上海分别在已经小型建筑设计公司和国际建筑设计公司Gensler从事设计工作。除此之外,我大学同学有几位在天华和现代建筑设计院工作。所以不夸张地说,我和我同学基本上涵盖了这个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从我和我朋友那边得到的一些关于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一点小反思。我就从碰到的几个人说一下,比较有代表性。 遇到的人 | 不是你不好,可能是环境不好 第一个是我在西安的老板。这是一位有一定设计才华,但人品不怎样的一位设计师,管理也是一塌糊涂。在公司管理上以PUA为主,能不花钱就不花钱。我们刚毕业那会非常天真,认为建筑设计师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职业,当时满脑子都是,贝聿铭、王澍、安藤忠雄、库哈斯、弗兰克盖里妹岛和世,这些人。幻想着自己能够有有朝一日。然后就被这种辣鸡老板利用了。实习工资给的极低,其实就是节省成本,还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认为大家来他这里是学习的。后来我在西安面试,碰到另外一个更过分的,直接不给实习工资。当时的我被PUA的居然认为一个月不给工资也没什么,能学到东西就好。如果是现在的我,只会说一句话。我去年买了个饼!大烧饼! 在这个老板这里,用知道了这个行业分成哪些内容,各自需要做什么。但是,仍然对于我的付出来说,这简直是抢劫。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职场PUA或者面试PUA是非常常见的,一旦你觉着不对,比如好像自己一点小事都要被说,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就要警惕起来。大概率不是你不好,而是你被PUA了。你只需要相信你自己,我们学校的学生智商和态度上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否定没有关系,换一个就好,从不同团队中能够更加清楚地看自己。事情一次没做好也没有关系,再做一次就好,一个好的团队和机制是有容错空间的。 遇到的人 |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这么艰难 第二位是我在上海小公司的老板。同样这位老板也非常有才华(这似乎是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加拿大人,是个中国通。虽然我在这家公司只呆了一年多一点,但是直到现在,我经历了互联网大厂和知名外企之后,我仍然认为那是我职业生涯最棒的一段时光!这位老板是一位工作狂,情商和智商双高,而且身体又好。他在上海同时拥有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一家小酒吧,一个拳击馆。我刚进去的时候工资也极低,因为我当时没有经验,直接按照西安的基数上增加了一点,完全没有考虑2个城市生活成本的差异。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老板在我工作3个月之后,就把我的工资提到这个职位的正常水平,又3个月,我又获得了20%的加薪。可以说短短半年薪资水平有了个不错的提升。 重申一下,这位老板是我最感激的一位上司,在他这里我学到了系统化的思考,流程化的设计,以及非常重要的换位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一句话:不要把你的人生过得这么艰难。 这里说一件小事,我刚到这个公司,想要让大家认可自己,会尽力的学一切东西,会非常非常努力(或者看起来非常努力),会研究所有觉着能让事情更好(或者自己认为更好)的方向发展,会抠每一个细节,会尽力把东西做到自己看来"完美“。所以会很辛苦的每次留到很晚,把手上的活儿做到自己认为最好。有天晚上八点半的样子,他回办公室工作,我还在。他过来问我:需要帮忙吗,*?为什么你留这么晚?我那一次的回答是,不知道,我最近脑子慢的很,很多事情做不好(正常职场不该跟老板这么坦诚, )。然后他坐下来来,对着我说:*,我真的不需要你帮我考虑所有的东西,当然你想做好我理解,也非常感激。但是我付你的钱是个新建筑师的钱,你只是做好新手的工作就行,就是快速完成,然后汇报给你的上司,让他来告诉你这个应该怎么做。我不需要你做资深建筑师的工作,如果我要一个资深建筑师,我会付给他更多钱的。记住你现在只是个新手,你做错或者做不好都没有关系。不要把你的人生过得这么艰难。 这句话就好像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一样。我在之后的工作中,甚至职业选择中,也都会努力用系统代替个人的因素,快速的试错。让自己的人生不让某一个决策上或者某个特定时间点承担太多太大的事情。不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太难。 遇到的人 | 覆巢之下无完卵,非常努力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还有两位是我在Gensler的2位上司。一位是香港人B,女的,另一位是美籍华人A,男的。同样他俩也都是设计师,但是风格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以稳健的项目把控和细节处理为主,另外一个是非常的有创意,有天赋,经常有意向不到的想法,而且最后证明这些想法都非常棒。很有意思,他们都是工作狂,却又是不同类型的工作狂。跟他们一起做项目,的确很累,经常需要加班,但是同时又很享受。原因就是,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个项目是怎么在规划,怎么调研,怎么产生创意,怎么落地,最后怎么惊艳到你的客户的!最主要的是,跟他们一起做的项目最后大概率都会成为标杆项目。好多次我们逛商场或者办公楼的时候,我都很开心得跟朋友们介绍,这个商场是XXX我设计的。 按道理在这样的团队我没有理由离开对吗?其实反而是这样加速了我的离开。那位美籍华人叫A,跟A设计师一起协作的时候,实话说我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种人和人的差距。他的高度是我10年都达不到的。另外一方面,我发现合作的同事中这些人的比例在逐渐变少,手上的项目也在慢慢地降级。原因当然大家都知道是行业的问题。 我仔细地思考了一下,想想自己在3-5年之后,可以达到什么高度,我能够负责什么项目。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行业顺利的时候,我能够达到的高度还是给A/B这类的设计师打下手。负责某个项目下面的模块。我的薪资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范畴。但是现在行业肉眼可见地在下降。评估了这些因素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我对于设计的热爱不足以让我撑到5年之后还是那样的状态。所以我选择去看其他行业的机会。 题外话:现在过去了2年,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我之前的同事有几位也出来寻找机会,但是现在的机会没有之前那么好找。当然也有发展的还不错的,但我们看事情从概率上看。我留在之前的行业,风险的概率大于我转出来。很有意思,我在知乎上也还回答了两个类似的问题。室内设计师近十年有前途吗建筑行业,突然被公司通知裁了,刚毕业没多久,好迷茫,领导劝我趁年轻转行,可是不知道做什么? 转行之路,为什么我选择读研? 刚开始转行,非常迷茫,既想做这个,又害怕是浪费时间。而且方向始终无法确定。基本上有2-3个月,我整个人是非常浮躁的,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到处找人聊天,却聊不出所以然来。 其实根本原因是我自己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信息源太少,认知也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找到对的人和环境。 但是好在我运气还不错,(为什么我说运气而不是努力呢?欢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聊。)我测试了几个方向,都跑通了,主要是前端、小程序、读研。 前端,当时收到了offer但是薪资不高; 小程序,当时的门槛极低,这个是我到现在都后悔没有all in的机会; 读研,收到了交大的录取通知书; 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上非常非常难。我是从前一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是连轴转。 10初到12月底,基本上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在准备考研,当时基本上每天5-6个小时的复习时间; 12月底到3月中旬,除了过年休息了2天,在路上2天,其他时间都在看代码,基本上吧Freecodecamp和Udacity给刷了2遍; 3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一边准备代码一边准备复试; 5、6月,基本都在约各种面试; 但是,实际上时间的投入并不是,起关键作用的更多是我 我们学校和顶尖学校的差距在哪?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哪些优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vs诚朴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