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正在找工作的朋友,他向我表达了他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哪个行业。这让我感到些许震惊,因为他是一名名校毕业的学生,我一直认为他在之前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中都应该是没有遇到什么障碍的。然而,他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始终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会付诸行动的人。但让我更为震惊的是,当我和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也几乎给了我相同的答案。更让我感到恐慌的是,我也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都有着不错的学历背景,至少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我们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迷茫呢?作为现行教育机制的产品,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遇到了什么问题?
在周末,我和宏文以及他的高中同学老缪(他是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以及潜川进行了一次交谈。我认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的影响。
首先,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这本质上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明确,因为听话与否经常是评判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这导致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早期阶段很难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忽略了一些“人”的教育,即了解和尊重人性的教育。例如,电影里仍然在宣传长津湖里啃着土豆去抗战的战士们,新闻里也仍在报道因为疫情错过父亲最后一面的护士。又或者,在一些受教育程度极高的人群中,比如顶尖院校的硕士博士会选择自杀。在我看来,这些行为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我觉得这些人都已经是顶级院校的高材生了,至少在智力上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体系本质上是要把每个人塑造成为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这是从苏联的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这种教育模式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时期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培养的学生对于整个社会的变化并不需要太强的感知,而只是需要在自己的领域上能够解决问题就好了。然而,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极速变化的阶段,这种教育体系的弊端就会被极端放大。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之前预期的一些岗位没有了,所以培养的学生没有全局视野,不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去找。
而在老缪所在的国际学校,他们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不会用题海战术。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兴趣和自我探索。他们也会组织学生参加模联、编程大赛和机器人等比赛,帮助他们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老缪所教授的戏剧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在回去的路上,老缪还专门跟我说了一下,其实他们这种国际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应试教育其实各有优缺点。国际学校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虽然都是初中高中,但是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并不是说国际学校的这种教育就适合所有人,也有同学从国际教育这条路走下来,结果并没有发展地更好。而且国际学校的花费不是每一个家庭能够承受得了的。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重点不是选哪条路,我们本来就没得选,而是在我们现在的这条路上怎么走出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标这才是重点。